中文
中文
英文
赋能·超越——2021国际数字创意设计教育论坛在生态设计小镇隆重举行
时间:2022-01-17

“赋能·超越——2021国际数字创意设计教育论坛”于11月26日至29日在生态设计小镇隆重举行。论坛邀请海内外数字创意产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创意产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同台研讨。论坛以线下会议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积极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盛会开幕旨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专门委员会、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粤港澳数字创意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多部门联合主办,是数字创意设计界一次重要的国际性盛会。


开幕式上,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张来源等领导致辞,充分肯定数字技术对现代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与重要性,期待本次论坛对助推数字创意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发挥积极作用,并预祝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开幕式现场还隆重举行了《数字创意产业调研报告》《中国厨卫电器现状及用研分析报告》的发布和交接仪式。


专家学者探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开幕式结束后,12位来自高校、产业、行业的知名国内外学者围绕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模式、科技与设计创新等热门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研讨。


01 分享主题: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机遇

主讲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教授
桂教授中指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从数字创意产业行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分布、典型企业、发展趋势、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总结了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他通过对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内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高校及建设专业、广东省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广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结合广轻艺术设计学院在对接数字创意设计产业链闭环组建专业群、产教科融合·工学商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数字创意谷”技术技能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学院在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形成“湾区经验”“中国模式”的实践经验。


02 分享主题:从先锋创新的张家界玻璃大桥到数字艺术、设计和工程教育
主讲人:国际建筑师、教育家、诗人渡堂海
他以自己的诗集为切入点,从艺术与自然、科技与生活、2100年的教育三个方面主题进行了分享。他结合设计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的具体案例,详细为大家讲述了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如何将设计构想变为现实。在此基础上,他也分享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建筑、交通以及教育,虽然科技会改变交流的方式,但我们应该保持本真。

03 分享主题:工业设计是制造业价值和质量的关键
主讲人: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敬锋
他在主题演讲中分析了工业4.0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趋势,预计2023年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44%。他总结了目前核心技术是设计成本决定了主要产品制造成本,而产品、工艺则是设计技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已经快速崛起为新兴产业。而2020年工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则为设计产业的成熟和强大提供了最终落地的操作和运行系统。

04 分享主题:互联网新兴设计的融合之路
主讲人: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高级前端工程师陈俊强
他在主题演讲中提出近十年来互联网体验设计工具百花齐放,国内外不少独立设计工具如:蓝湖、摹客、Figma、Zeplin、Invision、AdobeXD等工具日趋成熟,产品视角也层出不穷。作为CDC的研发工程师,他近年来致力于探索设计工具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为设计师赋能,并主要和大家分享了团队自研设计工具CoDesign上的探索发展历程和心得经验。

05 分享主题: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培训和技术发展的挑战
主讲人:吕博艺教授
他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目前正是从工业4.0到工业物联网的转换期,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工业物联网平台的方法也呈现多样性。通过对中国的观测研究,得出了初步的结果和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在工业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劳工技能和培训尤为重要。他结合职业教育双·动力项目与大家分享了具体的实施案例和路径。

06 分享主题: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谈产品的感知传递
主讲人: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张剑 教授
他在主题演讲中对产品设计语言及文本传递的认知分析进行了分享,讲述教学为何涉及哲学原理。他从研究的深度与宽度间的关系、三类环境下使用者的认知过程、产品设计中知觉、经验、感知三者关系、设计师与使用者认知关系所呈现的四种设计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指出设计与艺术均有结构与后结构之分,结构主义不是产品设计的特权,而是文本的意义希望被有效传递的特权,同样,后结构主义也不是艺术家的特权,而是所有个人主观意识需要表达的特权。

07 分享主题:数字创意设计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主讲人:广交会高高级品牌设计顾问 南美龙
他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橙创工业设计公司在品牌设计、新方法、市场营销、设计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及相关的经典案例,并从什么是品牌、什么是人工智能、品牌与人工智能、团队最新研究、未来展望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期待更多的高校与他的团队开展合作。

08 分享主题:场景驱动的移动生活创新探索
主讲人:广汽集团移动场新服务项目创始人肖宁
他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团队拥有工业设计与汽车工程的复合型教育背景,具有丰富的跨文化合作经历,并对市场驱动式创新、技术驱动式创新、意义驱动式创新这三种创新做了详细讲解分析。他描述了设计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内在意义,提出了创新的本质既能解决问题,更能构建意义。挖掘了技术创新背后隐藏的内在意义,引领战略方向与目标分离,以终极意义为目标,对三种创新做出了突破的预设,并通过举例论证了相关观点。

09 分享主题:设计引领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实践
主讲人:华南理工大学 徐向民 教授
他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抢占未来技术发展先机,对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他深入分析了技术的本质取决于人们的需求,依托于知识的产生,并互为作用中演进发展。提出了设计引领(定义未来需求)—学科交叉(探索未来知识)—产学协同(研发未来技术)的未来技术创新探索范式。设计环节一般在知识技术链条的后端应用进行融合,他在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趋势探索和需求定义,把设计环节在知识技术链条的前端进行深度结合,发挥其引领作用。最后,他介绍了把设计引领探索范式融入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实践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


10 分享主题:当“新设计”邂逅“新技术“
主讲人:巨量引擎家居行业高级策略总监 陈景清
她指出,当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唯一例外的是数字化进程,而随着数字化增长与内容性消费需求升级,也必将倒推生态优化。她详细介绍了在上海厨卫展、月影家居、索菲亚等品牌推广过程中的经典案例,表示未来应该思考如何驱动“设计”与“技术”更深度的融合。她提出可以利用技术,打破线上、线下体验感隔阂;建立内容超级工厂开源数字化内容生产池;搭建数字化增长矩阵,驱动全链路闭环。


11 分享主题:设计在数智时代的机会和挑战
主讲人:广东东方麦田工业设计股份公司创始人 刘诗锋
在主题分享中,他聚焦“数字化是创造是目的还是手段?”这一点,详细介绍了 AI智能设计的4个组成部分:设计框架、元素中心、行动器、评估网络。通过对比AI人工智能与人类设计师,他认为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数字化只是工具,创造性掌握在使用工具的人身上。数字化的运用可以十倍百倍地提升设计创新的效率,但数字化的永远不可能取代真正的设计师的创造性数字时代,好设计师的工作会轻松很多,不好的设计师的日子会很难过下去。

12 分享主题:龙的AI---未来的传统与虚拟的文化
主讲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冯原
他在主题演讲中,用两种地理观进行假设地理学,并用心智决定论,颠倒与镜反从自我出发来推定地理。他从传统到后现代—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龙的AI:算法与文化、龙的AI:三个维度的问题(现代性与传统的构建、技术本能与演讲、未来的传统-算法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文化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最后总结人工智能是文化的传递,而不是终结者!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供需精准匹配,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国际数字创意设计教育论坛将为科技界、设计界、教育界多方协同搭建平台,促进彼此跨界整合资源,以先进设计理念为引领,以智能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政策为引导,通过促进科技与设计之间的双向赋能,让“新设计+新技术”呈现出“1+1>2”的加成效果,助力数字创意设计产业实现自我超越。


生态设计小镇助力创新产业发展

生态设计小镇依托国家级研究院广东省生态工业设计研究院、院士工作室、中瑞设计中心等多个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积极探索、协同、支持数字创意设计等创新产业发展。依托产业配套资源和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设计理念和成果转换双轮驱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此前,由广州原典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小镇落户企业共同发起的“数字艺术项目”已落户生态设计小镇。构建起“数字艺术云+人工智能创作+产品品牌输出+创业服务”的数字化艺术产业体系,让人工智能科技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并推广赋能。

生态设计小镇作为广州市重点工程项目,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打造世界生态设计策源中心和‘中国生态设计之都’为目标,不断引进大型产学研互动交流活动、打造高端会务交流平台的同时,相关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通过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品位的物理空间和高水准的服务模式,持续引进产业形态,助力区域产业优质永续发展。


联系我们
  • 中国·广州
  • +86 - 19925740779
  • wedc@vip.126.com
  • (020) 8264 1084
Copyright © 2021 世界生态设计大会 All Right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