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设计教育技术与创意工程国际学术论坛(DETCE2025)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世界生态设计组织(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组织)指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主办,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承办。本次论坛聚焦“AI赋能教育、人机协同、文化与设计创新”等前沿议题,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设计行业及相关企业等近50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在开幕式上,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杨欣斌,欧洲工程院院士、世界生态设计组织总干事、浙江大学教授应放天以及全球艺术教育联盟(GART)执行主席Kurt T. STEINBERG为大会致辞。
嘉宾致辞
此次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外专家进行主旨演讲,他们围绕艺术院校学科交叉育人、AI赋能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数据驱动的产品开发决策、职业设计教育的AI融合实践、跨边界感性工学创新等主题进行精彩分享。
李勇副院长作主题分享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勇分享了广州美术学院在教育部“四新”建设引领下的探索实践,介绍“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与达芬奇创新实验班经验,展示校企协同育人和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成果,为艺术院校学科交叉育人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应放天教授作主题分享
欧洲工程院院士、世界生态设计组织总干事、浙江大学教授应放天立足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D+X”跨学科融合创新理念,融入独创、道德、情感、美学四大核心因素,强调以设计推动环境、产业、人文三大生态建设。结合智能康复与技术转化案例,分享全球合作网络与“133”美育价值体系,倡导以AI赋能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创新。
设计师Nicolas MELAN作主题分享
广东东方麦田工业设计部高级经理、法籍设计师Nicolas MELAN围绕数据赋能下的创新设计思路,结合Kapelse健康读卡器与海尔俄罗斯定制热水器等案例,阐述精准数据分析如何助力产品契合市场与文化需求,推动商业成功。同时强调数据应用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基础上,避免盲目依赖,以数据驱动差异化创新与科学决策。
曹雪教授作主题分享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曹雪聚焦“设计赋能文化传播与城市发展”核心,通过“你好·中国竹”、广州亚洲美食节标识等经典案例,分享了融合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结合大白兔IP与城市标识实践,阐释设计在连接传统与创新、服务城市与产业中的价值,为AI时代文化化设计提供参考。
桂元龙院长作主题分享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系统梳理了艺术设计教育从“传统造物”到“数创设计”的发展路径,聚焦“科技+人文”双赋能,介绍学院“工学研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协同实践。结合非遗建设与国际认证,提出“AI+人文”教学思路,展示“广轻方案”在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融合中的创新经验。
Christine LÜDEKE教授作线上主题分享
德国普福尔茨海姆大学教授Christine LÜDEKE指出,触觉是人类感知与创造的核心纽带。她探讨数字时代工艺认知的弱化,倡导以跨界融合重塑工艺知识体系,让触觉设计在创新中焕发个性化与文化价值。
Nazlina SHAARI副教授作线上主题分享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副教授Nazlina SHAARI报告指出,感性工学作为连接用户情感与产品功能的关键方法,正推动设计教育跨越地域与学科边界。通过眼动、脑电等技术融入教学,强化人文共情与量化分析融合,倡导跨文化协作,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文化根脉的设计人才。
本次论坛设置了论文交流与展示的分会场,由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枫红作学术主持人,报告涵盖非遗传播与区域认同、AIGC赋能文创产品创新、AI辅助设计的语义偏差与文化差异研究等主题,并现场颁发了优秀论文、组织单位及参会证书,为青年学者与行业实践者提供展示与交流机会。除此之外,在此次学术论坛上正式发布团体标准,为推动设计创意评价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提供了新的行业参考。
活动现场
本次论坛以AI赋能为核心主线,汇聚全球设计教育与产业界智慧,搭建中外设计领域跨界交流、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中国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国际化转型、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升级,彰显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设计舞台上的对话能力与创新活力。



中文



中国·广州
+86 - 19925740779
wedc@vip.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