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中文
英文
教科文组织eDNA项目绘制4500个海洋物种的分布图
时间:2025-01-0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创性的环境DNA(eDNA)项目在全球21处世界遗产地成功绘制了近4500个海洋物种的分布图,为气候急剧失调时代提供了革命性方法和重要新数据,以推动更强有力的海洋保护。
 PR 2024 eDNA
© Cheikh Fal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说道:“教科文组织这一项目彻底改变了我们观察和监测海洋生物的方式。在生物多样性急遽退化的当下,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全球1.8万个海洋保护区重要生态系统的新契机。教科文组织秉持其《开放科学建议书》,将这一技术免费开放,并呼吁会员国支持科学界大规模应用。”

包括海洋升温在内的气候变化加剧现象正迫使海洋物种迁离其自然栖息地,这使得优化对其分布的研究与监测变得尤为紧迫。为此,教科文组织开发了全新标准化eDNA采样方法,用于绘制海洋生物分布图。

在为期3年的研究中,海洋专家与当地科学家在21个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保护地进行了500次采样,检测到近4500个海洋物种的存在。以往这样的成果需要数年调查工作和数百万美元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在识别出的物种中,近一半是鱼类,包括86种鲨鱼和鳐鱼、28种哺乳动物、3种海龟。此外,研究还监测到120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濒危或极危的物种。

研究显示,众多物种将很快面临其已知耐温极限。未来最高温预测表明,纳入此次研究的热带和亚热带鱼类中,高达100%物种的栖息海域温度或将超过其当前耐热极限,而温带海域中则有10%-50%的鱼类可能遭受类似威胁。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蓝图

教科文组织eDNA项目开创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利用标准化eDNA采样监测海洋物种状态的先河。通过仅1.5升的水样,eDNA技术可揭示平均约100种海洋物种的遗传信息。与其他现有技术相比,这种方法成本极低,不具侵入性且高效,将数据采集时间从数年缩短至数月。此外,该方法便于实施,使当地社区能够与科学家共同促进知识进步——目前已有超过250名学生(其中一些仅6岁)参与了教科文组织牵头的科考采样。这些成果彰显了该技术作为海洋保护变革性工具的强大作用。

所有eDNA项目采集数据均被系统性上传至教科文组织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OBIS),这一面对全球开放的平台确保信息对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免费、可比、可互用

实现气候与生物多样性目标的重要工具

教科文组织这一倡议是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0x30”目标,即在2030年前保护全球30%的陆地、内陆水域及沿海和海洋区域的重要一步。

通过结合尖端科学与公众参与,该技术为现有1.8万余个海洋保护区及未来新增保护区提供了一个可扩展且易于应用的模型,以应对当前海洋面临的紧迫挑战。

采集的数据将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帮助会员国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海洋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

联系我们
  • 中国·广州
  • +86 - 19925740779
  • wedc@vip.126.com
  • (020) 8264 1084
Copyright © 2021 世界生态设计大会 All Right Reserved.
top